高野切讲解_2

第一句,就开始和歌的正文了,先看整体。

あはれてふ*(不)*ことのはごとにお(於)くつゆはむ か(可)しをこふるな(那)みだ(多)なりけ(介)り(利)

整句两行用现代日语写出来大概是 あわれという 言の葉ごとに 置く露は 昔を恋うる 涙なりけり

内容是《古今和歌集》第十八卷杂歌下 的第四首

あはれ

这是「旧仮名遣」的用法,照「现代假名遣」即是あわれ,其中「は」和「わ」的对应关系在现在的助词中也有保留。「あはれ」→「あわれ」→「哀れ」 关于此处「哀れ」一词的意思,当然也可以直接理解成「悲哀」或者说「哀愁」,但实则内涵与日本人「物哀」的思想有比较大的联系。在《古今和歌集》中,提到「哀れ」的次数不少,但其想表达的悲哀程度其实不像翻译后中文中感觉的那么强,更倾向于给整首和歌定下一丝淡淡愁绪的基调。

てふ 这里的「てふ」是 「と言ふ」的省略,就是「说起……」的意思。

「ことのは」写成汉字就是「言の葉」,这个词应该还是挺常见的,在新海诚导演的作品「言の葉の庭」标题里就是。

ことに 这个「こ」写得比上面的「ことのは」里的「こ」还要简略,但也由于上面有了个「ことのは」,所以这里也并不是特别难认。 这里的「ことに」,用现代日语写法是「ごとに」或者是「毎に」。是接尾词的「每,各自」。

おくつゆは 这里的「お」看起来很像「た」或者「に」,然而这是「お」。「お」的本字是「於」,对行草书有些了解的朋友,应该知道「於」字左边的「方」,在手写中常写成「才」或者「扌」的形状(扵)。然后只要对「扵」右边的部分进行简化,就能得到上方的「お」。 也请注意,上方《高野切》中的「お」和现在标准的「お」笔顺不同,《高野切》的笔顺更像「於」的本字,右方从上往下写。而现在的「お」字是先写完下面的部分,再补回上方的点。

然后是「く」,这里的「く」字也写得更像源字的「久」字,在上方多弯了几弯。现代假名就把那几弯省略,只剩下一个单纯的折笔。 整句用现代日语写就是「置く露は」,意味「……上的露珠是……」

むか(可)しを 这里原贴换行了,「む」和「を」虽然写得草了些,但也好认,「し」在之前的「よみひとしら須」里出现过。而「か(可)」就又是个变体假名。现行的「か」是来自「加」字的,而这里用了「可」字的草书,看起来像是「う」字。要注意区分。

「う」在《高野切》中是这个样子的

,不仅上下两笔联系更紧密,第二笔的起笔也更平一些。 这个词是「むかしを」→「昔を」,意为「过去,曾经」

こふる 「こふ」还好,「る」却写得和现在的标准有些不一样。不过在古代假名书法中,写成这种的「る」倒是占得更多,照现在印刷体的「る」写,倒容易与已经废除的「ゐ」字弄混。至于「ろ」字,古代一般写成下面的样子,所以不会弄混。

「こふ」是古代日语词汇,汉字写作「恋ふ」,是动词,意为「(对人的)爱慕」或者「(对事物的)怀念」。

な(那)みた(多) 这句有两个变体假名,「な(那)」和「た(多)」,唔,省略成这样的在中国草书里确实不多见。反正日本人就写成这么草了。 「那み多」→「なみた」→「なみだ」→「涙」,也就是眼泪

なりけ(介)り(利) 又是两个变体假名,特别是后面的「利」,和「わ」字极为相像,实际上很多时候也要靠上下文猜。反正这里就且注意一下吧。之后这样的「利」还会出现挺多次。 这「なりけり」是古日语,由表示断定助动词「なり」和表示过去的助动词「けり」组成,合起来表示曾经发生的某个确定的事情。

好的,以上内容结合起来,看看这句讲了什么吧

あはれてふ ことのはことに おくつゆは む可しを こふる 那み多なり介利 ↓ あはれてふ ことのはことに おくつゆは むかしを こふる なみたなりけり ↓ あはれてふ 言の葉ごとに おく露は 昔を 恋ふる 涙なりけり ↓ 「あはれ」という言葉をいうたびに、草の葉の上に置く露は、昔の恋人を思う涙だったのだ。 ↓ 若道悲哀事,盈盈若露珠,令人怀往昔,泪落满苍梧。(杨烈 译) 或者 哀哀一声叹,恰似叶上露漙漙,忆昔泪潸然(王向远 郭尔雅 译)

头半句 あはれてふ 言の「葉」ごとに おく露 中间这个「葉」字,其实是用了日本和歌中的一种修辞手法叫「掛詞」。 其实就有一点类似于双关。利用同音字,或者一词多义,一个词可以同时分属于上半句和下半句, 并且具有不同的含义。

此处的「葉」,在与上半句组合为「言の葉」即是「语言」的意思,用来承接「あはれ」。 而与下半句组合,就为「葉ごとにおく露」,意为「每片叶子上的露珠」。

所以整句直接翻译,大概意为「所谓『物哀』一词,便如众叶上的露珠,与记起往昔迷恋时点点泪水一样」

因为直接翻译,只是为了便于理解,词句固然不是很通。

此处「众叶上的露珠」与「怀念往昔所爱,而流下的泪水」做了映射。 这样融合物与情的场景,便是「哀れ」

此和歌也描绘了「于苦闷的当下,回想欢乐的过去」这般反差的意境。今昔之别使作者哀叹落泪。也试图引起读者共鸣。


Last modified on 2020-05-2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