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野切讲解_1

最近在看《高野切》,涉及到许多假名相关的内容。看国内好像相关的资料不多,我就抛砖引玉从日网看些内容写一写好了。

《高野切》是日本一部和歌集——《古今和歌集》的抄本,写于11世纪中期,大概是中国宋朝时候。现在常作为假名的书法字帖来使用。 现流传的《高野切》根据书写者的不同,分成了三种。这里分享的是第三种,也是书写风格与当今书写习惯最为接近的一种,常作为假名书法的入门范本。

好的,直接来看第一句 よみひとしら須 最上方「よみ」是比较好辨认的,只是书写的时候连起来了。这叫做连绵,是为了让笔画的形势相互连接,一则书写便利,二则赏心悦目,三则便于分词。而在这里,「よ」的末笔顺势向下,为了与「み」的左上方连接,而顺势写出了一个曲线。而「み」的上部,也为了承接从右边来的「よ」,而缩短了横的结构。

然后「み」的末笔撇向下,照应着「ひと」中「ひ」的起笔。虽然实际没有连上,但笔意犹存。日文书法中,特别强调上下的连贯,要一鼓作气写下来。这里的「ひ」字虽然比现在通行的标准「ひ」字更歪,但也能更好看出来作为本字「比」字两竖的基本结构。

然后「と」字的后面,末笔延伸出来,拖了很长的竖线。这很长的竖线,就代表着「し」。真的是相当省略。本懒人表示相当喜欢。

最后的「ら須」中「ら」字偏小,居于左侧,连接下方「須」的左边笔画。「須」字也用的草书,并且这里其实并不是把它当作汉字的「須」字来用,而是用来表音,表「す」这个音。那个时候也没有浊音点,按照现在的习惯加上浊音点就是「ず」了。所以「しら須」→「知らず」。而至于为什么「須」就表示「ず」了呢。这就牵扯到「万叶假名」这一概念了。

「万叶假名」其实是现代假名的起源,本质就是用汉字表示发音,以此来记录日语。像是上世纪日本暴走族常将「よろしく」写成「夜露死苦」就颇有万叶假名的风范。万叶假名时代体系不完整,选字不固定,基本就是想着什么字了写什么字。于是一个发音常有多个汉字表示。这里的「須」也就是「す」这个音的假名之一,当然「寸」也是。最后标准化的时候,就选择的「寸」发展而来的「す」为标准的平假名。而标准假名之外的假名,称之为「变体假名」。在《高野切》中,使用了许多的变体假名,了解这些假名,对阅读日本古典文献还是挺有帮助的。

那整句话「よみひとしら須」。 意思为「作者不详」,这句写在是一首和歌的前面,说这首和歌的作者不详。 用现代日语写出来就是「読み人知らず」。 「よみ」→「読み」、「ひと」→「人」、「しら須」→「知らず」。 直译为「不知道谁诵读的」


Last modified on 2020-05-19